指導教授:林子倫
關鍵字:人工智慧(AI)、公共治理、行動者網絡理論(ANT)、AI能動性(AI agency)、AI風險緩解機制
人工智慧(AI)將全面重塑當代社會,包括公部門和社福組織。行政院已啟動「行動創新AI內閣」。從學術角度來看,臺灣要充分發揮AI的潛力並降低風險,必須依靠臺灣實證研究所支持的理論,來協助公部門負責任地使用AI。由於政府總員額受到法定限制,編制與資格彈性不足,公部門常常需要與社福組織合作提供福利服務資源。例如,伊甸基金會113年的收入預算中約有35%的經費來自與政府合作的計畫,顯示同步提升公部門和社福組織整體效能的重要性。
這篇博士論文是以臺灣案例為基礎,使用AI提升公共治理能力的完整研究之一。論文將AI技術理論化,補充公共治理理論,提出人機協作理論,關注認知層面的機會和風險,並提出AI風險緩解機制等重要理論與方法,使這篇論文兼具理論與實務價值。論文中實證案例「1955多元智能電服中心」是勞動部與伊甸基金會合作的成果,利用AI賦能身心障礙者,提高了社福組織和政府機關合作計畫的整體效能,驗證了AI技術應該是基本人權,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基本人權,有助於加速達成SDGs。
- 請按上方youtube連結,聽聽決選發表會10分鐘簡報
- 論文精要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