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一屆
兒少
原民部落
社區
基督教救助協會
建立1919食物銀行,辦理偏鄉陪讀及提供食物箱
計畫將於花東偏鄉建置地區型中繼倉儲,增進配送效率,減少運費並提高即期食物運用率。 養殖黑水虻就地處理廚餘廢棄物,建立循環經濟以改善部落條件。
機構關鍵字: 1919急難家庭救助、1919陪讀計畫、1919食物銀行、1919旺得福、食物銀行、食物箱、陪讀班、課輔班、花東、中繼倉、廚餘、廢棄物、循環經濟、黑水虻、兒少、原民部落、社區、偏鄉、社會福利、知識管理、跨界合作、物資捐贈、課後輔導班、食農教育、志工、環保
機構SDGs指標簡介
終結貧窮
消除飢餓
責任消費及生產
保育海洋生態
保育陸域生態
基督教救助協會成立於1998年10月,由孫越先生發起,並擔任首屆理事長。自2002年起,協會與全台各地教會合作,成立「1919服務中心」,共同建構「1919社服與救助網路」(「1919」諧音為「要救要救」)。
截至2025年7月,協會已在全台324個鄉鎮與當地教會攜手成立超過1,605間1919服務中心,並完成逾16,000名志工的培訓。平時透過各服務中心在社區推動「1919食物銀行」、「1919陪讀計畫」、「1919急難家庭救助」,及「1919旺得福」等服務。當社區發生重大災難時,則立即動員受過訓練的1919志工進行救助。

▲1919食物銀行志工親送食物包至受助家庭。
截至2025年7月,協會已在全台324個鄉鎮與當地教會攜手成立超過1,605間1919服務中心,並完成逾16,000名志工的培訓。平時透過各服務中心在社區推動「1919食物銀行」、「1919陪讀計畫」、「1919急難家庭救助」,及「1919旺得福」等服務。當社區發生重大災難時,則立即動員受過訓練的1919志工進行救助。

▲1919食物銀行志工親送食物包至受助家庭。
機構SDGs指標簡介
SDGS
主題
內容
SDGS
主題
終結貧窮
內容
透過惜食中繼倉穩定供應原偏鄉供餐據點多元食材,強化社會安全網
SDGS
主題
消除飢餓
內容
透過中繼倉網絡服務供餐據點,提供長者與兒少獲得營養均衡的餐食
SDGS
主題
責任消費及生產
內容
將惜食有效轉化,並分配至供餐據點,以落實資源循環零廢棄,並強化社會安全網
SDGS
主題
保育海洋生態
內容
將農廢轉化為蟲體蛋白,取代魚粉,減輕對海洋捕撈資源的依賴
SDGS
主題
保育陸域生態
內容
推廣黑水虻有機肥,改善土壤品質,促進土壤生物多樣性與農地永續利用
《花東惜食永續計畫》
1919食物銀行致力於減少糧食浪費,補足偏鄉與原鄉的供餐資源,並強化社會安全網。過去三年,我們已在全台建置六處中大型倉儲與中央廚房,累計回收超過 4,000 公噸捐贈食材,穩定供應超過 300 個社福據點。然而,受限於運輸距離與冷鏈設施不足,花東地區的受惠程度長期有限。為縮小資源落差,我們將在未來三年推動 「花東惜食永續計畫」。
計畫內容:
1. 建立 1919 食物銀行台東園區
2. 設立 3 座惜食中繼倉
3.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模式
三年展望與效益:
1. 募集並分配 4,500 公噸食材,服務超過 200 個文健站、長照 C 據點及陪讀據點,讓偏遠地區能就近取得食材。
2. 減少約 6,750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環境負擔。
3. 處理文旦落果等農業廢棄物 900 公噸,轉化為有機肥與高蛋白飼料,透過契作協助小農增加收入並改善環境。
此外,我們也將持續推動小農的循環農業技術,結合冷鏈物流、ERP 食安追溯系統與企業 ESG 資源,打造兼具減碳、零廢棄,與資源共享的惜食典範網路。

▲文健站長者享用惜食豬腳